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

2021/07/06 | 官方博客, 最新资讯

01
大会概况

结构工程师是建筑师天生的技术伙伴,结构的合理是建筑美观的核心逻辑。表达建筑的轻盈和坚固,是在新材料的背景当中,结构师表达建筑思想的必经之路。由四时方院技术研究室(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)主办的创新结构分享会于7月2日14时在上海同济四院举行,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作为本次创新结构分享会的主讲者,在会上进行了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分享。

本次会议通过泰大创新近来来参与设计的实际项目为例,从创新结构设计、技术、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分享,阐述了结构工程师是如何助力建筑师完成轻与薄的要求的。
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插图

02《至轻与至薄》结构创新主题演讲

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在会上发表了题为“至轻与至薄”结构创新分享,分享从技术崛起,传统建筑的美学背景切入,引发了结构工程师在建筑所承担的作用思考,并指出结构工程师该从技术本身,影响对建筑的表达和空间构成。

基于这种时代背景,彭礼结合团队近期的一些项目实践,以及自身在这些项目实践过程的一些思考,提出“至轻与至薄”的结构理念,并从多个维度解读了钢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的材料,如何将现代建筑,尤其是那些需要暴露结构的建筑,将更轻、更薄的效果融入建筑本质,实现又酷又省的视觉呈现。
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插图1
图:旭辉南昌经开公园售楼处,2020

“薄” 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流行语言。2020年泰大创新与建筑方案公司(CPC)进行了沟通,方案建筑师对结构提出了要求:建筑二层为展示空间,结构设计以二层作为重点来设计,希望柱子尽量少、尽量细,屋面尽量薄,以达到通透和未来感的效果。

屋面为直径为48米的圆形,为了达到“轻薄”,我们首先摒弃了自重过大的混凝土现浇屋面方案。对于轻屋面而言,虽然可以采用常规的“径向梁+环向梁”的网格结构方案,但屋面不论是采用铝板、矮立边铝镁锰板或者是钛锌板,都会存在屋面构造厚度过大的问题,而且会造成很多的“缝”或者“肋”。仅“吊顶+屋面保温防水”的建筑构造厚度将达到300mm左右,外加结构厚度,屋面显然无法达到“轻薄”的效果。

泰大创新通过其专利的“板桁架”方案,可以顺利地解决屋面轻薄的需求:

a、 “板桁架”具有结构、防水二合一的功能,结构完成后无需另做防水层,大大节省了构造厚度;

b、 板桁架边缘可以做到10mm的厚度,达到“极薄”;

c、 板桁架为空间双向传力结构,而非钢梁的单向传力结构,可以对柱子进行灵活布置。

最终,通过泰大创新的多轮优化。屋面最大悬挑长度超过16m,立柱直径统一为203mm(如下图所示),达到了“通透、轻巧”的建筑效果。
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插图2
结构三维深化模型·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插图3
建成效果:屋面悬挑16m,夜景几乎看不到厚度·

泰大部分项目案例:
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插图4
图:上海日播活动中心·无梁·除V型撑外无落地柱·除幕墙柱外内部无柱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插图5
图:上海国际航运中心·超轻盈钢结构,50m高柱截面159mm
泰大创新总经理彭礼受邀分享“至轻与至薄”创新结构插图6
图:南通“能达云+星湖月城市展厅项目”·异形复杂结构,钢板厚度10mm

03
结构有形,创新无限
泰大创新专注于复杂钢结构设计和钢结构优化,我们认为任何的建筑不该是单单谈论建筑的“完成”,而是如何将“轻与薄”理想化、定量化、合理化的融入建筑结构中。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,在追求极致效果的同时,泰大创新始终坚信“结构有形,创新无限”,一直活跃于结构工程的前沿领域,拥有数十项结构领域的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,具有众多的独创性结构解决方案和结构产品。
对于建筑“轻与薄”的获得,正是结构师和建筑师对于建筑逻辑的极致探索,更是我们协助建筑师实现想法,致力于为建筑师和业主提供具有想象力的结构方案、结构产品及全套结构解决方案。以技术助力建筑实现“轻与薄”艺术的使命。